守护”最后一道防线“的”馨蕊人“
2020年,众志成城的年!“新冠肺炎”肆虐之时,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防控形势,鄂尔多斯市馨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职工们毫不犹豫的投入到了这场疫情阻击战中。他们用坚守诠释着初心和使命,尽显着”馨蕊铁军“的风采。这是一个“看不见”的防"疫"战场。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除了医护人员、警察、社区工作人员等奋战在抗疫一线,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人员。在公众的视线之外,他们同样冒着巨大的风险,在防控一线默默地工作、奉献着。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战“疫”中的“馨蕊人”。
鄂尔多斯市馨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于2007年10月立项、2010年1月14日开始试运行,2011年8月16日通过自治区环保验收,正式投入运行。医疗废物如果处置不当,容易成为疫情扩散的危险因素之一。为防范本次疫情中的医疗废物处置不当而发生的风险,助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战役,从2020年1月26日前至今,所有职工坚守岗位、放弃休假,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迅即反应,对“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时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及时、有序、高效、无害化处置。他们有的正值新婚燕尔,有的家中留有老人幼子,有的本身就身患疾病,但使命与担当使他们毅然成为抗击肺炎疫情中无私无畏的前进者。
庚子鼠年正月初二,“馨蕊人”在接到上级通报之后,第一时间向所有职工发出号召即刻返岗,接到通知之后的“馨蕊人”对家人简单的交代了一声,立即返岗。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在处置“新冠肺炎”医疗废物时感染风险极大,为了保证家人和社会公众的安全,所有参与医疗废物处置的工作人员需集体进行隔离,截至今日他们已经连续工作了15个昼夜,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毅然的投入到了这场对抗疫情的战役之中。
按照本次抗“疫”工作要求,车间要严格执行“新冠肺炎”消毒制度,每天生产车间至少消毒4次以上,穿脱防护服也严格按照流程执行,医疗垃圾处理时装料部分需人工完成,每一批次的医疗垃圾需要经过消毒后才能接触,这不但增加了生产流程,同时也加大了工作量。

转运医疗废物的司机和车间工作人员,他们是最后与病毒直接接触的人,“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患者所产生的的医疗垃圾,其危险性不言而喻。疫情期间,所有隔离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6个高速路口堵卡点工作人员产生的防护用品、部分封闭小区产生的生活垃圾、每天从全市旗区医疗机构拉运回来的医疗垃圾,这些都必须按照医疗垃圾处置流程进行处理,按照相关规定这些垃圾必须当天处理完毕,而“新冠肺炎”所产生的医疗废物要单独进行处置,同时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处置工作。医护人员把医疗废物放进特定的周转箱,反复进行多次消毒,送到处置中心医废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置中心的工作人员再取到医疗废物后还要进行一次消毒方可进行卸料、装料,辛劳的“馨蕊人”每天早晨7点钟来到工作岗位,一直忙到晚上8、9点才完成当天的工作,因疫情原因,工作人员需全身防护,除了中午吃饭脱掉隔离防护服和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一天有11个小时以上需要全身防护,佩戴封闭护目镜。工作环境的温度差异大,加之隔离防护服不透气,严寒的天气经常会使身体感到冰凉,有时还存在被冻感冒的风险,工作人员在卸料和装料之间重复工作,在每次处理完一个批次(抽真空-升温-灭菌-排气-干燥-破碎)的医疗废物后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和密闭的隔离衣,这身上一天要湿好几次,当完成一天的工作的时候,他们的衣服是湿的、护目镜中是成串的水珠......


面对蔓延的“新冠肺炎”,几乎所有的商店关门了,缺乏物资的他们为了采购生产车间所需物品几乎跑遍了全城所有的商店。由于工作量的骤增,拉运车辆行驶里程比以往翻了几番。呼毕斯哈图是处置中心拉运部的一名专职司机,主要负责准格尔旗和鄂托克前旗辖区医疗机构的医疗垃圾。鄂托克前旗距离医废处置中心将近360公里,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中沿途都设置道路关卡,每一辆车都需要停车检查、测体温,所用时间加上行车时间达到10个小时以上。所经之地所有饭店和宾馆都暂停营业,长途驾驶,吃口热乎饭都是一种奢望......

自疫情发生以来,“馨蕊人”全员上岗,无一人缺席,所有疫情有关的垃圾都做到了当日收集、当日转运、当日优先处置、专车专送,并优化运输线路,最大限度与人群保持安全距离,努力守卫着阻击疫情的最后一道防线。“馨蕊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抗本次疫情的决心,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着2020年初春......

